Bongkrekic Acid, Triammonium Salt米酵菌酸溶解性
米酵菌酸( Bongkrekic Acid,BA)是一種多不飽和長鏈的脂肪酸衍生物,是線粒體腺嘌呤核苷酸轉位酶(ANT)的一種有效抑制劑(Ki<2nM)。盡管親和性很強但在完整制備物中米酵菌酸的作用速率很緩慢,因其需要穿運先粒體內膜去結合轉位酶。米酵菌酸還是一種線粒體膜道透性轉換孔(MPTP)抑制劑。胸腺細胞內能抑制地塞米松誘導的細胞凋亡
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面制品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淀粉類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,常見的食品有糯米面湯圓、吊漿粑、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、馬鈴薯粉條、甘薯淀粉等。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、秋季節。潮濕、陰雨的天氣,再加上儲存不好,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長繁殖,吃了這種食物就會發生中毒。米酵菌酸耐熱,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,但日曬兩日后可去除94%以上變質銀耳中的毒素。
特性
1) CAS NO:11076-19-0
2)1132: 3-Carboxymethyl-17-methoxy-6, 18, 21-trimethyldocosa-2, 4, 8, 12, 14, 18, 20-heptaenedioic acid triammonium salt
3)同義名: Bongkrekic Acid( ammonium salt): Bongkrekic Acia,BA;米酵菌酸(胺鹽);米酵菌酸;酵米面黃桿菌毒素:黃桿菌毒素A
4)分子式:C28H38O7NH3
5)分子量:53769
6)純度:≥98%
7)外觀:米色至粉色凍干固體
8)溶解性:溶于H20(1mg/ml)
BA的毒性早認為是干擾糖代謝,以后人們一直研究其機制。1959年Welling等通過動物試驗發現BA可抑制丙酮酸、α-酮戊二酸和蘋果酸的氧化,對磷酸化過程的抑制更為明顯。1970年Henderson以大鼠線粒體為材料證明了對氧化磷酸化的抑制部位不在呼吸鏈,而是線粒體膜上的ADP轉運過程。Weidemann發現BA增加ADP與線粒體內膜的親合力,阻斷ADP轉運。Lauquin則證明BA在線粒體內膜上與ADP載體形成復合物。于是吳洪娟等認為由于BA與腺嘌呤載體ANT(電壓依賴性陰離子通道)的結合,成為ANT的特異性非競爭性抑制劑,阻礙了ADP與ATP在線粒體內膜的交換,使ATP生成減少或消失;由于缺乏ATP,細胞膜上的離子泵不能發揮正常功能而效率低下,引起細胞內水鈉潴留,細胞水腫;線粒體內膜依賴ATP的機制停止工作,造成水鈉潴留,從而引起線粒體腫脹,嵴變短、模糊直至消失。